2017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朋友圈里不知真假的高考作文还在刷屏,焦灼的家长与卸下重负的学子还在等待“揭榜时刻”。
如同这不断攀升的气温,高考作为一种“季节性”话题,总是会以其无可辩驳的重要性而搅动全国舆论。随着各种讨论声音的渐归平静,有关高考的制度公平问题或许更需进行“冷思考”。
中国是个考试大国,考试既关联着国家选拔人才,也成为测试社会公平的敏感“试纸”。恢复高考40年来,我国有1.2亿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对个人前途命运影响如此之深,对社会影响范围如此之广,足以说明高考早已超出一般意义上的考试,而构成国家重要的制度安排。但是也要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效应过度侵入制度领域,高考本身的公平性也受到侵蚀。从“高考移民”“高考替考”“高考作弊”,到招生黑幕、偷梁换柱、弊案迭出,那些已经曝光或潜行至今的怪象,投射出权力、金钱在挤压高考的公平杠杆,其在公众心理所投射的不公平感容易产生涟漪效应,败坏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正义性,并最终侵蚀国家法治体系的基础性秩序。
从制度视域观察,公平乃是首要的问题。高考制度的改革与设计,除了在内容上须体现国家选拔人才的科学性,更应极力回应社会的公正诉求。40年来,有关高考的各种改革一直都在持续,社会对于高考的关注也从未停止,那么需要追问的是:一路处于改革进程中的高考,何时能够达到公正的“彼岸”?冷静观察,为国选才、为才开路的高考制度在公平性的实现上,尚需有更宽阔的视野、更系统的谋划、更精准的发力。
一是关注高考制度自身的公平性。家长们关注的更多的是高考制度本身的公平性,其目的旨在捍卫考试的公正,杜绝各种特权、腐败与不公。例如,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录取分数线,致使地区公平备受质疑,也造就了“高考移民”这样的怪胎。而从考试到招生,从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到加大招考违规查处力度,所有的制度改革内容设计,都应当体现宪法规定的平等权和受教育权,平权构成高考制度改革的底色。近年来,有关高考的改革措施更多集中于此,但是从内容到程序,逼近公正的制度空间尚有余地,还需瞄准那些关键环节和“短板”发力。
二是关注高考配套制度的公平性。这主要是要树立系统思维,将高考放在整个国家教育制度中,其只是一个关键性的链条,而教育的公平无法仅通过一个关键环节就能实现。简单讲,看似绝对公平的高考制度设计,如果不能关注到背后严重的中小学择校现象,不能关注到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配置失衡以及户籍制度对于高考的影响,那么在“生而不平等”的环境下单纯谈论所谓的“机会均等”,只能陷入不公正的结局。因此高考改革必须关注配套制度改革,从国家围绕受教育权所提供的宪法秩序出发,从维护公民实现基本权利的社会价值出发,系统谋划整个制度体系的公正设计。
三是关注高考社会功能的公平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高考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应当是社会公正的促进器、孵化器,而不能沦为社会公正失守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从诸多的社会不公中寻求难得的公平,这是我国古代开科取士制度延续近两千年的奥秘,也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关键因素。
如今,高考还能否成为促进阶层流动的制度通道?能否改变日渐扩大的阶层“鸿沟”?高考改革除了追求自身和配套制度的公平性,更要省思其在促进社会公正方面所能扮演的角色,其在日益严重的阶层固化中能够承担什么样的制度功能。只有承载起促进阶层流动、增进社会公平的使命,高考才能成为促进公民权利平等的有效机制,发挥出更大的制度性功能。
(作者系西安政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