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国内油价迎来新一轮下调,成品油价格平均下调0.15元/升。然而在山东济南的很多加油站,成品油实际降价幅度达到0.6元至0.8元/升,有的甚至直降1.05元/升,并有各种加油赠礼品优惠活动。据悉,这场成品油价格战从4月份开始逐渐蔓延,山东、河南、浙江、广东等地降价力度明显,一些竞争激烈地区的降价幅度高达2.3元/升,目前价格战仍在持续发酵(6月19日《工人日报》)。
作为车主,当然乐于见到这样的价格战,每升油降价0.6元至0.8元,私家车加一箱油可节省好几十元,这是实实在在的利好。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这场价格战的不仅有民营加油站,中石化、中石油所属加油站也纷纷加入其中,说明这场价格战有其内在逻辑与发生机理,业内人士估计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成品油价格战引发的降价潮,同样是企业的利好。物流、化工、航空、冶金、发电等企业将直接受益,农业生产成本将因成品油降价而降低,其他企业也因物流成本降低而得到实惠。进而,成品油降价会传导至各种物价之中,企业的利好将会部分转化为广大消费者的利好。
成品油价格战再次见证了市场竞争的魅力,从根本上说,这是市场竞争释放的红利,是破除垄断带给整个社会的利好。
如果说当年国家相继放开成品油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打破了“两桶油”一统天下的局面,那么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进,则为民营加油站叫板“两桶油”提供了竞争武器。2013年3月,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在此机制下,成品油虽仍实行政府定价,但只是对最高批发价、零售价进行限定,不再限制价格向下浮动的幅度,成品油经营企业可在政府定价之下自主确定销售价格。自此,民营加油站打折销售渐成常态,或大或小的价格战时而上演,消费者开始有了“用脚投票”的选择权。
但这仍然不够,毕竟,原油还掌控在“两桶油”手里。带来更大变化的是从去年初开始,国家放开了原油进口限制,至今年3月,全国有18家地方炼油企业陆续获得原油进口权。结果便是,国内成品油产量大幅增加,出厂价大幅降低。据报道,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从自有炼厂进货到加油站零售之间的差价,柴油为700元/吨、92号汽油为1600元/吨;民营加油站从地方炼厂进货到零售之间的差价,柴油为1000元/吨、92号汽油为2700元/吨。而在正常情况下,加油站利润空间为400元/吨。在巨大的价差盈利空间面前,为拓展市场份额,加油站纷纷拿出一部分利润进行打折促销,成品油价格战一触即发,“两桶油”也不得不卷入其中。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民营加油站这条“鲇鱼”,如果没有成品油市场化定价机制,如果没有放开原油进口的限制,那么成品油价格必定是铁板一块,价格战注定打不起来。从原油进口到冶炼,从成品油批发到零售,整个石油产业链条渐次开放,事实证明,打破垄断并没有给石油这条“国家经济命脉”带来危机,相反,石油市场竞争为整个社会释放出巨大的红利。我们乐于看到这样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于其他领域的改革,无疑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