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在商场超市购物开具发票时将出现重大变化,以往商家通常归类开具的“食品”“办公用品”“礼品”“日用品”这种大类项目将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具体购物的明细。未来全国的发票信息将形成完整的大数据系统,谁消费了什么商品或服务的发票用在了哪个单位的报销或抵扣上,将形成完整的信息链条,有助于防范乱报销、乱抵扣现象,打击虚开发票和假发票(据6月19日《北京青年报》)。
“发票腐败”行为相对隐秘,需要倒溯源头查出真实项目,但开票项目过于笼统,则给追查制造了障碍。因此,采取发票项目细化的管理规定,就可以弥补虚开发票和假发票的漏洞,从而便于监管倒查,有助遏制“发票腐败”。
由于发票是单位报销、抵扣凭证,在发票上做手脚,进行贪腐的行为非常普遍,也是公开的腐败“秘密”。比如把部分不能报销的项目,或者超出报销额度的项目,开具成所谓的“食品”“办公用品”等项目名义,以瞒天过海的方式,绕开财务规定,为个人或单位谋取私利。
发票报销黑洞之大,从纪检部门历年通报案件即可窥见一斑。比如税务总局官员公款旅游违规报销、南京烟草专卖局干部虚开发票套取会议经费用于接待等问题。有的领导干部报销内容无所不包,生活几乎“零成本”。有的落马干部甚至以餐饮、烟酒的名义,把行贿“黑金”入账报销。
“发票腐败”覆盖范围广泛,涉案人员上至厅级官员下至村民小组长,涉及单位既有政府机关也有国企、学校等,一些单位甚至还出现集体常态化违规报销问题。比如,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云南省商务厅8名原领导班子成员、8名现任厅级领导、2名厅办公室负责人,均在云南云商会展有限公司和云南省外经贸投融资担保公司报销个人通信费。
目前商家为了牟利,往往违反相关规定,主动配合消费者虚开发票,成为“发票腐败”的帮凶。在发票项目细化管理后,仍然要防范商家弄虚作假,将部分商品名目虚构为可报销项目,替消费者浑水摸鱼。因此,需要将商家的进销存数据与监管部门对接,随时调取相关资料与发票明细核对,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辨识数据真伪,查找涉嫌造假的蛛丝马迹,以提高监管水平和工作效率。
防范“发票腐败”,细化发票项目,亦可促进财政报表细化、量化,助力政府实施“阳光财政”。此前各地政府发布财政预决算报表时,都曾因类别模糊、项目不够细化,遭到舆论和民众批责。反观香港特区政府的财政报表,项目细化到一张纸、一把椅子,如此就能将财政资金管到位。细化发票项目就可与财政报表对接,令每一笔支出都有迹可循,能够细化到每一个物品,从而堵住财政支出漏洞。